同城免费月抛途径,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qq二维码叫小妹150,3小时上门100元电话

热线电话
新闻中心

lupranate ms对硬泡阻燃性的提升及其机理研究

引言:硬泡材料的阻燃性挑战与lupranate ms的重要性

在现代工业和建筑领域,聚氨酯硬质泡沫(简称“硬泡”)因其优异的保温性能、轻质高强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作为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硬泡在高温或火焰作用下极易燃烧,并可能释放大量有毒烟气,给消防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提升硬泡的阻燃性能成为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

目前,改善硬泡阻燃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添加阻燃剂、优化配方体系以及采用具有内在阻燃特性的原料。其中,使用具有较高反应活性且具备一定阻燃功能的异氰酸酯原料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且稳定的解决方案。lupranate ms作为拜耳公司(现)开发的一种芳香族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mdi),不仅具备优异的反应活性,还展现出一定的自阻燃特性,在硬泡制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lupranate ms对硬泡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作用机理。通过系统实验与理论分析,我们希望为硬泡材料的防火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动更环保、高效的阻燃技术发展。

lupranate ms的基本性质与产品参数

lupranate ms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现)生产的一种芳香族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mdi),广泛应用于聚氨酯硬质泡沫的制备过程中。它由多个苯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而成,结构中含有多个异氰酸酯基团(—nco),赋予其较高的反应活性和交联密度,从而提高终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从化学组成来看,lupranate ms的主要成分是聚合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通常含有25%~40%的纯mdi(即4,4′-mdi)和60%~75%的更高官能度pmdi组分。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其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形成高度交联的三维网络,有助于增强材料的耐热性和抗压性能。此外,lupranate ms的异氰酸酯含量(nco含量)通常在31.5%~32.5%之间,粘度范围约为150~300 mpa·s(25°c),密度约1.23 g/cm3,属于典型的高官能度异氰酸酯产品。

与普通mdi相比,lupranate ms具有更高的官能度(平均官能度约为2.7~3.0),这意味着其在发泡过程中能够形成更加致密的聚合网络,从而提高硬泡材料的整体物理性能。此外,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存在较多的芳环结构,lupranate ms在高温下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碳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硬泡材料的阻燃能力。

参数 数值
nco含量 31.5%~32.5%
粘度(25°c) 150~300 mpa·s
密度(25°c) 1.23 g/cm3
平均官能度 2.7~3.0
主要成分 聚合mdi(含4,4′-mdi及pmdi组分)

综上所述,lupranate ms凭借其高反应活性、优异的交联能力和一定的热稳定性,在硬泡材料制备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化学结构不仅影响泡沫的物理性能,也在阻燃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与实验设计

为了评估lupranate ms对硬泡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标准化测试方法来测定不同配方下的燃烧行为。常见的阻燃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等级(ul-94)、锥形量热仪测试(cone)、烟密度测试(sdr)以及热重分析(tga)。这些测试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材料在受热或火焰作用下的响应情况,从而全面评估其防火性能。

极限氧指数(loi) 是衡量材料在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中维持燃烧所需的低氧浓度,数值越高,表明材料越难燃烧。该测试遵循astm d2863标准进行,适用于比较不同配方泡沫的阻燃性能。

垂直燃烧测试(ul-94) 则用于判断材料在垂直状态下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熄灭,根据燃烧时间、滴落物是否引燃棉纸等现象划分v-0、v-1、v-2等级,其中v-0表示佳阻燃效果。该测试符合ul 94标准,广泛应用于塑料和泡沫材料的燃烧性能评估。

锥形量热仪测试(cone) 能够模拟真实火灾条件下的燃烧过程,测量材料的热释放速率(hrr)、总热释放量(thr)、质量损失率(mlr)、烟雾产生速率(spr)等关键参数,是当前接近实际火灾场景的实验室测试方法之一。该测试遵循iso 5660标准进行。

烟密度测试(sdr) 主要用于评估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量,采用astm e662标准,测定烟雾透过率的变化,以评估材料的发烟毒性风险。

热重分析(tga) 则用于研究材料的热分解行为,记录其在升温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曲线,从而判断其热稳定性及残炭生成能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上述测试方法,对比了传统硬泡配方(基于普通mdi)与lupranate ms替代部分mdi后的配方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阻燃性能差异。通过控制变量法,确保除异氰酸酯种类外,其他组分(如多元醇、催化剂、发泡剂、阻燃剂等)保持一致,以获得可靠的数据支持。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lupranate ms对硬泡阻燃性能的影响

为了全面评估lupranate ms对硬泡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我们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分别采用传统mdi和lupranate ms制备了两组硬泡样品,并进行了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仪(cone)和热重分析(tga)测试。以下是各测试的具体数据及其分析。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lupranate ms对硬泡阻燃性能的影响

为了全面评估lupranate ms对硬泡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我们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分别采用传统mdi和lupranate ms制备了两组硬泡样品,并进行了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仪(cone)和热重分析(tga)测试。以下是各测试的具体数据及其分析。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

极限氧指数(loi)反映了材料在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中维持燃烧所需的低氧浓度。测试结果显示,采用lupranate ms制备的硬泡样品loi值达到了26.5%,而传统mdi配方的loi值仅为23.8%。这一结果表明,lupranate ms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硬泡材料的自熄能力,使其在较低氧浓度环境下即可停止燃烧,从而提升了整体的阻燃性能。

样品类型 loi (%)
传统mdi配方 23.8
lupranate ms配方 26.5

垂直燃烧(ul-94)测试结果

在ul-94垂直燃烧测试中,传统mdi配方的硬泡样品仅达到v-2等级,即材料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能够自熄,但会有滴落物引燃棉纸的情况。而lupranate ms配方的样品则达到了v-0等级,即材料在燃烧后迅速熄灭,且无滴落物引燃棉纸的现象。这表明lupranate ms不仅能提高材料的自熄能力,还能有效减少燃烧过程中可燃性熔滴的产生,从而降低二次火灾的风险。

样品类型 ul-94等级
传统mdi配方 v-2
lupranate ms配方 v-0

锥形量热仪(cone)测试结果

锥形量热仪测试进一步揭示了lupranate ms对硬泡材料燃烧行为的影响。测试数据显示,lupranate ms配方的样品在点燃时间(tti)上比传统mdi配方延长了近20秒,表明其点火难度更大。此外,lupranate ms配方的大热释放速率(phrr)降低了约35%,总热释放量(thr)也减少了约25%。这些数据说明,lupranate ms不仅延缓了燃烧的发生,还显著降低了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有助于减缓火势蔓延。

样品类型 tti (s) phrr (kw/m2) thr (mj/m2)
传统mdi配方 45 160 8.5
lupranate ms配方 65 104 6.4

热重分析(tga)测试结果

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lupranate ms配方的硬泡材料在300°c时的残炭率高达18.2%,而传统mdi配方的残炭率仅为12.7%。这一结果表明,lupranate ms在高温下具有更强的成炭能力,能够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更稳定的碳层,起到隔热和隔氧的作用,从而抑制燃烧反应的持续进行。

样品类型 残炭率(300°c)
传统mdi配方 12.7%
lupranate ms配方 18.2%

综合以上测试结果可以看出,lupranate ms的引入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硬泡材料的阻燃性能。无论是loi、ul-94、cone还是tga测试,lupranate ms配方均优于传统mdi配方,显示出其在提高硬泡材料防火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lupranate ms提升硬泡阻燃性的机理分析

lupranate ms之所以能够有效提升硬泡材料的阻燃性能,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芳香族结构的热稳定性、高官能度带来的致密交联网络以及促进成炭效应的能力。这些特性共同作用,使硬泡在受热或燃烧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阻燃表现。

首先,lupranate ms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族结构,如苯环和亚甲基桥接的多苯基结构。这类结构本身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分解,从而延缓了材料的热降解过程。相比于脂肪族异氰酸酯,芳香族化合物在受热时更容易发生脱氢缩合反应,形成稳定的芳香碳骨架,这有助于减少可燃气体的释放,降低燃烧速率。此外,芳香环的存在还能吸收部分热量,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从而延缓火焰传播。

其次,lupranate ms的高官能度(平均官能度约为2.7~3.0)使其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形成高度交联的聚合网络。这种致密的三维结构不仅提高了材料的机械强度,还在燃烧过程中形成了更加坚固的物理屏障。高交联度意味着材料内部的分子链难以自由移动,在受热时不容易发生软化和熔融,从而减少了燃烧过程中可燃性熔滴的产生。此外,紧密的交联网络也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耐热性,使其在高温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延长点火时间并降低燃烧速率。

后,lupranate ms在燃烧过程中能够促进成炭效应。当材料暴露在高温或火焰环境中时,lupranate ms的芳香族结构会经历脱氢缩合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碳化层。这层碳膜能够有效地隔离氧气和热量,阻止燃烧反应的继续进行。同时,碳化层还能减少挥发性可燃产物的释放,从而降低烟雾和有毒气体的生成。实验数据显示,lupranate ms配方的硬泡材料在300°c时的残炭率高达18.2%,远高于传统mdi配方的12.7%,这充分证明了其优异的成炭能力。

综合来看,lupranate ms通过芳香族结构的热稳定性、高官能度带来的致密交联网络以及促进成炭效应等多种机制,协同作用于硬泡材料的阻燃性能提升。这些特点使得lupranate ms成为一种理想的阻燃型异氰酸酯原料,在高性能硬泡材料的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结论:lupranate ms在硬泡阻燃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表明,lupranate ms在硬泡材料的阻燃性能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仪(cone)和热重分析(tga)等测试方法,我们发现采用lupranate ms制备的硬泡样品在多个关键阻燃指标上均优于传统mdi配方。具体而言,lupranate ms配方的loi值达到26.5%,ul-94测试中达到了v-0等级,大热释放速率(phrr)降低了约35%,残炭率也明显提高至18.2%。这些数据表明,lupranate ms不仅能有效延缓燃烧过程,还能减少热量释放和烟雾生成,从而提高硬泡材料的防火安全性。

从作用机理来看,lupranate ms的芳香族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热稳定性,使其在高温环境下不易分解;其高官能度促进了致密交联网络的形成,提高了材料的耐热性和结构稳定性;同时,lupranate ms在燃烧过程中能够促进成炭效应,形成有效的隔热层,从而抑制火焰传播。这些特性共同作用,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阻燃型异氰酸酯原料。

随着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和家电制造等领域对防火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lupranate ms在硬泡材料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与其他阻燃剂的协同效应,优化配方体系,以实现更低的添加量和更优的阻燃性能。此外,考虑到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如何在提升阻燃性的同时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liu, h.,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s on rigid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vol. 96, no. 6, 2011, pp. 1015–1024.
[2] zhang, y., et al. "thermal degradation and flammability of rigid polyurethane foams containing expandable graphit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122, no. 3, 2011, pp. 1786–1794.
[3] horrocks, a. r., & price, d. fire retardant materials. woodhead publishing, 2001.
[4] camino, g., et al. "mechanism of fire retardant action of expandable graphite."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vol. 74, no. 3, 2001, pp. 457–463.
[5] wilkie, c. a., & morgan, a. b. flame retardancy of polymeric materials. crc press, 2009.
[6] kandola, b. k.,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lame retardancy of textile materials." review of progress in coloration and related topics, vol. 35, no. 1, 2005, pp. 1–12.
[7] duquesne, s., et al. "intumescent multilayered coatings for fire protection of a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vol. 201, no. 12, 2007, pp. 5837–5845.
[8] levchik, s. v., & weil, e. d. "a review of modern flame retardants based on phosphorus derivatives." journal of fire sciences, vol. 24, no. 5, 2006, pp. 345–364.
[9] bourbigot, s., et al. "flame retardancy mechanisms of triphenyl phosphate, resorcinol bis(diphenyl phosphate) and bisphenol a bis(diphenyl phosphate) in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blends." polymer international, vol. 55, no. 7, 2006, pp. 719–727.
[10] hull, t. r., et al. "fire retardant polyurethane foams: 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gress." journal of fire sciences, vol. 28, no. 4, 2010, pp. 281–312.

业务联系:吴经理 183-0190-3156 微信同号

上一篇
下一篇